两会聚焦草原保护 蒙草生态大数据精准导航“一地一策”

2020/05/28 集团新闻

2020全国两会在京召开,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的肯定,让全国林草工作者以及来自牧区的代表委员们备受鼓舞。很多来自草原、与草打交道的代表委员表示,要加强草原保护修复,规范草原利用,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补齐草原工作短板,加快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距离会场外1000公里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拉格镇,一支草原生态修复专业团队正在紧张作业。这里即将开展14.5万亩的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建设,包括退化放牧地生态修复12.5万亩,严重沙化草地治理2万亩。

fca13c284d5817098d56ae6cad4a1064.png

▲利用无人机监测项目地状况

项目区位于锡林郭勒草原腹地,为丘陵草地和草甸草原,近年出现严重退化和沙化现象,植被稀疏、群落退化,草群平均高度低于10厘米,盖度低于35%,干草产量低于30公斤/亩,经济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。生态问题多样且非常分散,从设计、方案、施工、后期管养、监测都是挑战。

“大数据”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。作为国家重点项目,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、自治区草原勘察院、自治区各级草原站、锡盟及东乌旗林草局经过前期大量调研论证,在蒙草生态大数据指导下,制定出3个大区、23个小区的分类实施方案,计划通过围栏、补播等少人工干预的措施实现自我恢复。修复后植被生物量大幅增加,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得以恢复,生态系统趋向良性稳定。

a20b00c738f64fef1d808c5a78d4354a.png

▲蒙草生态修复团队展开地面调查况

两会期间,很多来自草原、与草打交道的代表委员同样将目光聚焦在“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于草原生态保护”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建议,推动草原生态有限奖补向全额补偿转变,探索“以保代补”政策,建立草原畜牧业干旱指数保险制度,建立市场化草原生态保护机制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陕西林业局副局长、林科院院长昝林森关注智能化技术在草原保护中的应用。他建议,加强监测站点网络建设,合理布设增加监测站点、预警中心,扩大监测范围,完善五级监测预报体系,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。加强监测预报体系智能化建设。建立智能化监测预报平台,开发智能化平台为基础的草原生物灾害测报系统,增加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,提高监测预报精准度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内蒙古蒙草集团董事长王召明认为,大数据的应用在我们生产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,但在农牧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。生态建设、生态产业发展、农林草种质资源保护等都需要大数据的应用思维。他建议,从国家层面整体规划建设、优先布局西部地区“生态产业大数据”,完善科研基础设施,引入创新技术和精英人才队伍,通过市场化机制鼓励创新企业参与。

草原保护一直处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行,从修复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起步,到深入种质资源的研究和繁育体系建设,再到研发生态大数据智慧指导生态的精准修复,蒙草生态用“种质资源+大数据”成功修复敕勒川草原、乌拉盖沙化草原、乌珠穆沁草原……未来在企业灵活机制下将持续通过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,统筹“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、沙、矿、气象、土壤、生物资源”等生态本底数据,建立起一整套生态指标、指数体系,形成西部地区“生态产业一张图”,构建更广域的“人与自然和谐生命共同体”。

(文章来源:正北方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