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草生态深耕特色种业 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逾4倍

2021/08/27 集团新闻

8月25日晚间,蒙草生态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。数据显示,报告期内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.78亿元,同比增长7.9%;实现净利润1.31亿元,同比增长111.9%;实现扣非净利润1.06亿元,同比增长222.81%;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额1.88亿元,同比增长121.01%;实现现金回款13.09亿元,占营业收入133.91%。

对于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,蒙草生态董秘安旭涛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说:“报告期内,公司依托‘特色种业体系’及‘小草数字技术’,在特色种业、数字生态、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布局,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。与此同时,公司先后在陕西、内蒙古等地区获得多个生态修复重大订单,且部分新项目约定有预付款;此外,公司现存的PPP项目中大部分已进入运营期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资金及经营性现金流量状况,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业绩表现。”

多轮齐驱 推动业绩稳健增长

报告期内,蒙草生态通过获得生态修复重大订单、继续深耕种业、搭建生态大数据系统、“产学研”相融合、完善企业运营管理机制等多种方式,推动了企业的良好运营和业绩的稳健增长。

在特色种业方面,建成了种质资源数字化管理体系,实现种质资源的集中、精准管理和利用。在生态修复方面,对机械作业进行进一步研发,开发了10类共计276个生命共同体产品单品,并已经投产了212个单品,应用到草原生态修复、矿山荒废地治理、沿黄流域生态保护等生态修复项目中。在数字生态方面,通过收集建立生态大数据,针对各类生态场景开发数据模型,拥有独特的专利、软件著作50多项。

在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看来,“双碳”背景下,生态修复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,蒙草生态发展前景可期。

报告期内,公司研发投入为8632.65万元,同比增长456.93%。蒙草生态品牌负责人陈睿珏向记者介绍道:“公司研发投入比重逐年上升,基于实际生产应用需要,建设了18个适合不同地理、生态条件的乡土种业研究院,包括内蒙古呼伦贝尔耐冷寒植物、阿拉善荒漠/沙生植物、陕西三秦乡土植物、西藏高海拔植物、青海高寒植物等专项研究中心,研究乡土植物应用特性,致力于把实用型特色种业体系做稳、做深、做扎实。”

陈睿珏进一步介绍称,公司研发的小草数字生态产业平台,在输入任何坐标点后,就可自动生成该坐标点“种什么、怎么种”的方案,并能用数据分析坐标范围的水、土、气、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的生态特点、规律,从而指导产业“做什么、怎么做”,拿数据管理农、林、牧、草、矿、沙协同发展,从而实现为大地做体检、为生态开药方、为产业做导航、为绿水青山算本“生态账”。

“种”流砥柱 全力打造种业“航母”

多年来,蒙草生态坚持研究乡土植物、发展特色种业科技,建设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和特色种业数字化体系。

随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的不断完善,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和种质资源的扩充变得更加重要。目前,蒙草生态已建成库、圃相配套、相衔接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和管理平台,并建成了种质资源数字化管理体系,实现种质资源的集中、精准管理和利用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说道:“种业是个需要坚持长期投入并可以实现逐步回报的行业,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壁垒。草种业是未来大农业的重点方向,无论是草饲畜牧业的发展,还是草种的生态价值,都有很好的前景。而草种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当前的薄弱环节,在行业整体看好的背景下,企业需要立足自身优势,坚持创新,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
报告期内,蒙草生态与国际竹藤中心合作,在生态修复、食用牧草领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腾格里蒙古韭、大青山细叶百合等6个草种进行航天搭载试验,开展发芽实验、建立组培无菌体系、播种育苗,目前各项实验如期开展。

对于蒙草生态应如何夯实公司的种业产业,胡麒牧建议道:“一是要立足草原生态,发挥资源禀赋优势,以研发为驱动从而不断实现资源创新;二是要借助政策红利,通过资本市场配置更多优质资源;三是要通过数字赋能促进模式创新,发挥平台效应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”

“接下来,公司将继续拓展乡土植物种质资源‘育繁推’体系在生产、生活中的应用,借助公司建设的数字种业平台,继续以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评价、优良新品种培育、良种扩繁及推广应用为技术创新重点,突破种质资源创新、丰产栽培、种子加工和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,扩大优质种质规模化生产,推动草种质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,解决生态、生产对优质草种的需求,用种质资源提供生态修复可复制的解决方案,让种业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支柱。”安旭涛如是说。

(文章来源:证券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