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/04/18 集团新闻
农谚说“万物土中生,有土斯有粮”。时隔40年,第三次土壤普查启动,旨在摸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,建立土壤样品库和土壤数据库,为农业农村现代化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。
▲小草诺亚方舟中的土壤专用库
在呼和浩特大青山下的“小草诺亚方舟”,储存着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样本近140万份,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应用。
采集典型土壤样本,准确判别土壤信息
准确判别各类土壤的生态信息,是保障精准修复各地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以内蒙古为例,在高纬度、高海拔的地理位置以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影响下,地带性土壤多为草原土壤、荒漠土壤,水平分布自东向西依次为黑土带、栗钙土带等,共分为9纲、22类。
▲科研人员在野外采集土样
为了全面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,依据国家和行业土壤采集标准,采用“S”型或梅花型方法混合取样,确保采样点均匀分布和土样代表性。
给土地“把脉问诊”,给土壤做“全面体检”
土壤“三普”内容包括立地条件普查(地形地貌、水文地质等)、性状普查(有机质、酸碱度、养分情况等)、类型普查、利用状况普查,以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现代化验分析技术为基础,给土壤做“全面体检”。
▲土壤检测实验
▲土壤检测专项报告
在蒙草的生态体检中心,科研人员利用酸度计、电导率仪、火焰光度计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设备,对乌拉盖草原、锡盟矿区等生态修复地的土壤肥力、酸碱度指标等进行检测。根据修复前后的土壤检测数据对比,以及草种、植物、水质等立地条件检测,生成黑土地、盐碱地改良利用等专项报告,制定土壤改良方案、监测修复效果,精准指导生态建设。
土壤有了大数据,帮助“农牧林草”精准管理
利用遥感、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等数字技术,建立起与农业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数据库,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、精准化,生态大数据为土壤的科学分类、规划利用、改良培肥、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。
▲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
蒙草小草数字公司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业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3S等技术,在内蒙古每0.5平方公里量化一个坐标点,采集这个点上的土壤、水、微生物成分,气象和人畜变化情况,建立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。点击平台上的“土壤模块”,即可查看到所在地区的土壤类型统计,通过数据模型分析,模拟、重现土壤类型、土壤养分等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,精细展现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,指导盐碱地、贫瘠土地及废弃地生态修复,帮助“农业、牧业、林业、草业”精确施肥、耕作与灌溉,对重点农区和流域实现分区、分类、量化管理。
利用大数据建立特色农产品区域、盐碱地调查等专题土壤数据库及标准化、智能化的国家级和省级土壤资源库,协调发挥土壤的生产、环保、生态等功能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土壤改良、耕地质量提升,严守耕地红线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
(文章来源:新华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