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07/09 集团新闻
十几年前,蒙古冰草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云锦凤培育的牧草新品种,为她带来了诸多奖项和荣誉。作为中国草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,云锦凤与草打了一辈子交道。如今,已然76岁云锦凤,正将她的牧草科研成果,由蒙草的团队,在脚下的土地上付诸应用。
这里,是那首著名的南北朝诗歌——“刺勒川,阴山下,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”——描述的所在。不过,21世纪初,经过了多年的农业开垦,刺勒川草原已严重退化,成为砂石裸露的乱石岗。
2012年,蒙草来到了这里,展开了一次生态实验:通过人工干预,实现草原的自然修复,用5年时间,使这里能观光、能赛马,再现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自然风光。
两年后,这个目标提前实现。
这家以草为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,并不像一家传统意义的公司。每当有人问起蒙草的盈利模式,董事长王召明总是从技术谈起,公司拥有的野生植物驯化育种技术、生态修复集成技术、节水抗旱园林绿化技术,是蒙草崛起的秘密。
至少在2014年之前,低调而神秘的蒙草,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,即便2012年成为上市公司,在主流舆论中,这仍是一家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业务模式的公司。
2014年春节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到访蒙草,令蒙草一夜闻名。在此前后,蒙草已经进入了井喷式发展,业务量飞速增长,各地来的订单和考察团络绎不绝。
6月29日,由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和内蒙古蒙草公司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“为草原”在蒙草·草博园启动。王召明特意把蒙草的专家们请上台,云锦凤、邢旗和高秀梅……她们分别是草科学和草原生态领域的顶尖专家。
王召明介绍说,正是像云锦凤一样的专家们,将积淀了几十年对草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积累,一并带到了蒙草,从而成就了蒙草。蒙草公司正是站在这些科学巨人的肩膀上。
一切都要从草谈起,一切都要从科研谈起。这些年,蒙草坚持在做一件事儿:土壤大数据跟种质资源收集。
草种的收集和选育,是一个浩繁而艰辛的工作,不同草种千差万别,而同一种草,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,也会有不同的适应性。好在,发现他们或许并不难,大自然千百年来的优胜劣汰,已经为人类做好了选择。这些物种的“胜出者”,常常生长在沙漠的边缘、乱石的夹缝中、抑或冰雪覆盖下的冻土。
整个中国的北方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,这里生长的原生草种,往往具有耐寒、抗旱的奇异性能。比如二色补血草,这种草,在生长出白色的花朵后,就会自然脱水,可以长久保存下去而不枯萎。再比如长青石竹,全年能保持11个月的绿色,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下仍能绿意盎然……
蒙草所做的,就是把这些能抗寒、抗旱、耐盐碱的草,像宝贝一样采集回来,送到实验室里驯化,在胜出者中优中选优。通过栽培、孕育和繁殖,然后再让它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神奇的效用。
不过,这一进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,从采种到扩繁,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甚至更久。对一棵草的驯化和选育,决计是一个艰辛的过程。云锦凤说,有时候,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来接力完成。
如今,经过驯化和繁育之后,它们都静静地躺在蒙草公司的种质资源库里,等待在某个日子里被播洒出去。“大自然选择草种,草种也在选择环境,这个过程很奇特。”云锦凤说。自从万亩大草原项目修复以来,云锦凤有了很多意外的发现,一些他们并没有播洒的草,在土壤修复之后,又重新生长了出来。这些新的发现,不断充实到了蒙草的种质资源库中,王召明给它取了个名字:小草之家。
在整个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中,原生的植物物种大约有2300种,蒙草种质资源库及小草之家中已经收集了1600种,从东到西涵盖了典型草原、高寒草原、草甸草原到荒漠化草原各个类型。蒙草收集草种的技术团队,从未停下脚步,他们先后建立了8个科研基地。王召明说:再有两到三年,他们就可以收集到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全部种质资源。
基于此,蒙草旗下的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,正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。未来,用经度和纬度锁定地图上的一个点,该地的土壤情况、原生植物物种、畜牧业发展状况便会自动生成,这将成为蒙草公司最大的竞争利器。
蒙草逐步形成了特殊的业务模式:研发先行——用驯化本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本土生态修复的可复制方式。在进入某一区域市场之前,蒙草公司会先期组建一个科研团队进驻,利用成熟的经验,进行本土植物物种的收集、选育和扩繁。经过三到五年的时间,一个新的种质资源库渐趋成型,蒙草便可以依托这些种质资源,开展生态修复、节水绿化、生态牧场和现代草业等工程项目。
在内蒙古的最东端呼伦贝尔,蒙草设立了耐寒植物研究院及种质资源库,专事研究耐寒的植物资源,以此为基础,构建了现代草业板块。
在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,蒙草设立了荒漠植物研究院,展开对沙生植物的选育研究,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。
2014年,蒙草在北京设立了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院,开展节水抗旱植物的研究和收集,蒙草培育的乡土植物,已经在APEC会议会场外的绿化中得到了应用。
下一步,蒙草正在宁夏、青海等地布局研究基地;再下一步,则是新疆和西藏。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,占据了国土面积的49%,这些区域都将是蒙草的舞台,蒙草的体系和方式,将逐步在这些地方布局,修复中国草原。
正是研发先行,形成了蒙草公司的领先优势,也成为其他绿化类公司难以追赶的障碍。王召明说:“再有实力的资本,能收购一切基础设施,但蒙草公司积累了十多年的种质资源是买不到的,这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。”
正是凭借着这个优势,蒙草公司获得了的惊人的成长速度,成为生态修复领域的领头羊,即便在草种业和现代草业领域——蒙草公司刚刚开始进入的新领域,也即将成为行业龙头。
或许,由王召明自己概括的蒙草盈利模式,更为简单明了。他说:蒙草所依据的原理就四个字:适者生存。最适合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品种就是好品种,蒙草把它收集起来、选出来、育出来,推广出去。
以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院为例,这个组建刚不久的科研团队,正在收集北京本土的抗旱植物草种,这对于京津冀市场的绿化业务,有着极强的针对性。缺水严重的北京,要增绿延绿,选择节水抗旱的植物来绿化,是必由之路。
而蒙草的扩张,则是把这样的技术体系,整建制地复制到其他区域,其中也包括走出国门,到蒙古国、迪拜去开拓业务。今年,蒙草与阿联酋迪拜当地一家公司实现了合资,蒙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,占了40%的股权。蒙草的技术人员已经被派驻到了迪拜,进行当地植物物种的收集和驯化。这一小小的尝试,打破了中国公司技术入股国外企业的纪录。
在王召明的计划里,他并不希望将蒙草的种子种到异国的土壤中,那样并不符合蒙草的理念:生长在中国草原的草种,同样不会适应当地,就像外国草种不会适应中国一样。而可以走出去,与世界对话的,正是蒙草式科研体系,这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。
事实上,虽然蒙草开始尝试走出去,但草种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,却是极其薄弱的。以乳业的上游产业牧草业为例,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苜蓿种子有两万吨左右,本国的产量只有千把吨,缺口非常大。
中国畜牧业协会草叶分会会长卢欣石说放眼全世界,中国草种业是非常滞后的,有那么多土地需要绿化,却没有能够提供草种的企业,中国目前的园林绿化产业,大部分引进的是国外的草坪草,这些异国的草来到中国,一个突出的问题是“娇气”,耗水比较多。
与此同时,中国生态产业正在爆发式增长。每年,中国用于生态修复的投资已超过1500亿元;每年,中国市政园林绿化投资已超过2000亿元;如果再考虑超过800亿元的地产园林投资,每年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已超4300亿元。
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,作为重要源头的草种业,蒙草开启的中国草种业,只能算是刚刚起步。卢欣石说,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,像蒙草这样的公司,在中国还是太少了。中国需要蒙草这样一批企业,从源头做起,先把好的草种收集起来,把草原的保护、修复和利用整合为一个产业链。
用中国的草,修复中国的草原。蒙草的科研体系和商业模式,正在做着这样一件事儿——建立土壤大数据及种质资源库,从源头做起。然后,再以种质资源为起点,沿着生态修复、节水园林、生态牧场、草种业和现代草业的方向渐次延伸,构建全产业链。形成三个产业圈,以科技为核心的“蒙草种业圈”,驱动以工程为核心的“生态修复和节水园林圈”,然后通过以运营为核心的“草业和生态牧场圈”接管运营施工完成的工程项目,提升业务的附加值,再反哺种子科研体系。(完)
上一篇 蒙草申报课题获国家科技部立项通过
下一篇 前北大校长许智宏来访蒙草